素有“鸡鸣闻两省实盘10倍杠杆,犬吠惊三县”之称的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又称芦家庙,地处皖豫交界。86年前,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这里打响了东进皖北抗日的第一仗。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不仅粉碎了日伪军进犯皖北的野心,更为开辟广阔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打开了战略通道。
近年来,芦庙镇以党建为引领,深挖红色资源,积极探索“粮经共进”的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产业兴旺的振兴之路。
“红韵芦庙”雕塑。本报记者 任雷 摄
亳州谯城区芦庙镇芦庙村,村民在晾晒火红的辣椒。(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供图
【江淮焕新】
展开剩余87%“火红辣椒”带来“红火日子”
近年来,芦庙镇坚持以农业强镇为抓手,精耕细作朝天椒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发展粮经共进的高效农业,配套发展果蔬经济和畜牧产业。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能有力推动产业发展、乡村进步、乡风文明,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芦庙镇党委书记张民表示,该镇将持续深挖红色底蕴,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传薪火激发新动能
“曾家店,当时是日伪军的据点,也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7月的皖北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年逾古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许玉亭,正为少先队员们讲述86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芦家庙战斗。
铭记历史,传承薪火。2012年,当地在新四军夜袭芦家庙战斗遗址上建起皖北烈士陵园及纪念馆,形成主题纪念、悼念、红色旅游等五大功能区。作为皖北弘扬英烈精神、开展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这里每年接待祭扫瞻仰群众超20万人次。今年2月,陵园成功入选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我感到无比自豪!”谯城区芦庙镇中心小学学生李诗菡动情地说。
如何让红色记忆历久弥新?陵园正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入园系统快速核验身份,电子导图全景呈现奋斗历程,二维码“讲述”烈士事迹,线上线下融合祭扫……“纪念馆预计9月底重装开馆,将增加烈士事迹展陈,并融合5G、AI技术,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讲解员朱秋辰介绍。
红色资源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地处皖北革命老区核心的芦庙村,近日入选新一轮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我们将以芦家庙战斗遗址为核心,整合陵园、曾家店等红色资源,全力打造红色文化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红色美丽村庄。”村党委书记叶凯信心满满。
小辣椒做成大产业
7月11日下午4时,芦庙镇王楼村赵园的百亩辣椒基地里热浪袭人。工人们头戴草帽,手提桶筐,在田垄间麻利地采摘菜椒,汗水早已浸透衣衫。
基地负责人王振峰将刚采摘的辣椒装袋、上车。他流转百余亩土地,种植菜椒和朝天椒,预计亩均收入三四千元。“鲜椒价格波动大,批发价每斤昨天2.5元、今天1.8元,主要销往合肥、杭州等城市。”王振峰说。
辣椒基地用工需求量大,高峰期需百余人。“除草、摘椒,有啥干啥,一天能挣80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孟庆云表示,他们避开中午最晒时段,“上午干到9点半,下午3点以后再开工。”
不远处,“椒香苑”朝天椒新品种示范基地内生机盎然。螺丝椒、灯笼椒、泡椒、圆珠椒、草莓椒……各色品种长势喜人。“这里常年引育全国辣椒品种,筛选最适合谯城及周边种植的优质种。”王楼村党委书记李伟亚介绍。
为做强“椒”文章,芦庙镇汇聚农技力量,开辟56.5亩试验田建立“椒香苑”产学研基地。去年引进416个朝天椒新品种,今年筛选种植206个,已推广百余种。
产业升级步伐坚定。该镇通过党建领航、“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引进安徽省保银农业投资6000万元建设初加工厂,配备自动化生产线;申报2000余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建设皖北特色辣椒交易大市场。2024年,全镇朝天椒规模化种植达3.08万亩,其中创新推广“麦套椒”模式2.2万亩。
“‘麦套椒’成效显著,正常年份亩综合效益超8000元,真正实现‘椒粮双丰收,效益翻一番’。”镇科技特派员张骞说。该模式已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定为“麦套”主推技术,芦庙镇也成功入选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镇。
“加速构建‘育苗有基地、种植养殖有技术、交易有市场、加工有厂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芦庙镇镇长陶钧描绘了发展蓝图。
产业兴带动乡村美
传送带有序运转,一袋袋干红辣椒被码放装车……在芦庙镇王楼村的皖北朝天椒特色农产品贸易中心,郑州客商王齐民正组织工人装载5000公斤精选椒。
“批发价8块多,我拉到郑州零卖或加工成辣椒粉,1斤能挣一两毛钱。”王齐民告诉记者,芦庙朝天椒种植规模大、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他每年从这里进货10多万斤。
该贸易中心集产品展示、仓储物流、商贸洽谈于一体,自2023年9月投运以来,有效解决了当地辣椒流通销售平台弱、信息不对称、损耗大等难题。2024年交易量达900万公斤,相当于消化了芦庙镇全年产量。规划的32个商铺全部入驻,200余名经销商和经纪人汇聚于此,正合力打造皖北最大朝天椒集散中心。
芦庙镇辣椒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当地农户开始尝试朝天椒种植,经过30多年发展,培育了大批种植技术人员和收购经营户,群众从中尝到了甜头。村民杜运宽是其中之一,作为种植大户和经营户,每年销售干辣椒总量达10余万公斤。
“过去商铺设在镇上,收货送货都不方便,现在有了贸易中心,交易环境更好了。”杜运宽满意地说,今年他家的朝天椒长势好、结果多,“只要不涝,肯定是丰收年。”
小辣椒成就大产业。芦庙镇正积极申报“红韵芦庙”集体商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并与亳州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等合作,深入培育“芦庙辣椒”地理标志产品。
产业兴带动乡村美、百姓富。2024年,全镇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819.68万元,其中王楼村经营性收入超265万元。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省级和美乡村焦楼村田小庄中心村建设成效显著,广场、坑塘治理、“五小园”、道排、路灯、文化墙、绿化等项目提升了乡村“颜值”。(本报记者 任雷)
【记者手记】
触摸红土地的新脉动
行走在芦庙这片热土,一份时空交错的震撼贯穿全程。
当少先队员在苍松翠柏间聆听英烈故事,当火红的椒田映照着乡亲们忙碌而满足的笑脸,当“麦套椒”模式在皖北大地上铺展,当亩产值8000元的奇迹在田间兑现……昔日革命年代“为生存而战”的坚韧,已化作今日“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信念。
86载光阴流转,历史之声犹在耳畔。许玉亭老人的讲述,将我们带回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芦家庙打响东进皖北抗日第一仗的烽火岁月。这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信念在炮火中淬炼成钢的永恒印记。
如今,芦庙人深掘脚下这片红色沃土,将“斗争、奉献、实践、开放”的精神密码,熔铸于“红韵芦庙”的振兴实践,激荡出红土地生生不息的新脉动。(任雷)
【抗战纪事】
芦家庙战斗
时间回溯至1938年9月,全民族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刻。中共中央指示豫南抗日根据地:立即组建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战场。抗日名将彭雪枫受命组建一支300多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省确山县出发挺进豫东、皖北,并成为皖北地区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游击支队)由此东进,开赴豫皖苏边区,以安徽亳县和河南夏邑、永城为中心,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许玉亭介绍。
1939年1月,侵华日军攻占了距离当时亳县县城不到30公里的河南省鹿邑县,妄图以此为据点,在皖北构筑坚固防御体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新四军游击支队决定采取“以游击对堡垒”战术粉碎日军图谋,并命令第二大队大队长滕海清率部,沿商(丘)亳(州)公路两侧穿插游击,伺机歼敌。
“1939年1月6日,豫东日伪军500余人从商丘沿商亳路南犯,占据芦庙集,企图攻占亳县县城‘过个肥年’。”许玉亭解释道。
获悉敌情后,滕海清于1月8日晚率三路部队突袭芦家庙。当时芦家庙没有大型宅院,日伪军分散抢占民房居住。战斗打响,整个街道顿时枪声大作。
“敌人龟缩屋内,负隅顽抗,实施‘守屋作战’。”皖北烈士陵园讲解员朱秋辰讲述道,“滕海清当机立断,命令尖刀排战士攀上房顶,掀瓦投弹!”
“这一招立竿见影!”许玉亭补充说,“屋内敌人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残存者最终举手投降。”激战3小时,新四军游击支队大获全胜:毙伤日伪军100余人,生俘100余人,并缴获战马数匹及一批枪械。
芦家庙战斗的胜利,军事收获之外,政治意义更为深远。它不仅粉碎了敌军进犯亳县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气焰,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敌后抗日的新局面,奠定了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这是新四军东进皖北的第一仗!”亳州市谯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股负责人颜洁表示,“首战告捷,展示了新四军的强大战斗力,极大鼓舞了亳县乃至皖北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本报记者 任雷 整理)实盘10倍杠杆
发布于:北京市凯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